根据“非典”的特征,光大证券认为疫情过后我国经济反弹增长

日期2021-01-19 16:00:00 / 人气: 815

回顾“非典”时期,对经济和市场的冲击呈以下三大特征。第一、GDP增长快速下行,但是持续时间短,疫情消退后快速反弹。2003年3月开始,“非典”从广东地区蔓延至内地其他省份,导致“五一”假期取消, GDP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11%左右下行至二季度9%左右,但随着7月份疫情解除,生产活动恢复,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回升到10%左右。

第二、“非典”疫情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载体主要是消费,对投资的影响有限。消费受到的影响集中于“非典”疫情较为严重的几个城市,人们减少外出,不利于旅游、住宿、餐饮类相关消费。2003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相对于4、6月有一个明显下降:2003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.3%,而4、6月分别为7.7%、8.3%。

分消费类别来看,服装、金银珠宝类消费在2003年5月甚至出现了同比负增长。而日用品类、中西药品类则由于疫情在2003年4月出现了消费额同比增速的跳升。

消费者为避免自身感染,降低与传染源接触的概率,更加偏向于避免进入人员拥挤的场所,特别是火车、飞机等人群密集区域,减少外出旅游、探亲等活动,出于对“非典”疫情期间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考量,也会避免外出用餐。导致旅游业、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受疫情影响较大、损失较多。“非典”疫情期间,中国大陆的入境旅游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。其中,2003年4-5月入境旅游人数下降幅度最大,自6月份起,情况开始出现好转。

第三、短期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。2003年4月疫情明显加重后,市场下跌较快,4月17日-4月25日8日内上证综指下跌7.8%,但随后至6月底反弹5%。从债市来看,受经济预期变化影响,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03年5月份明显下行,6-8月份在底部震荡,但随着疫情消退,经济回暖,国债收益率反弹。

就宏观政策而言,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现象也是一个重要判断。这意味着政策应对更多可能是有针对性的扶持,帮助受影响严重的行业、地区和群体,而不会是大水漫灌式。虽然货币政策可能较没有疫情的情形下宽松一些,但主力在于财政扩张,包括减收与增支。

2019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“灵活适度”,比此前的“松紧适度”已有所放松。年初央行通过降准释放长期资金8000亿,并投放3000亿1年期MLF,预计央行除在结构上引导银行对受疫情影响行业、地区进行信贷支持外,会适度加大货币政策的总量操作。但当前中国房价与宏观杠杆率都不可与“非典”时期同日而语,货币宽松力度受制于楼市与杠杆率。

财政政策方面,2003年“非典”期间,由于对投资基本没有影响,财政上主要是对餐饮、旅店、旅游、娱乐、民航、公路客运、水路客运、出租汽车等受“非典”影响较重的行业采取政府性基金减免和税收减免的政策。2003年5月财政部宣布,自2003年5月1日起至2003年9月30日止,对餐饮、旅店、旅游、娱乐、民航、公路客运、水路客运、出租汽车等行业减免城镇公用事业附加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、文化事业建设费、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、三峡工程建设基金、农网还贷资金、库区维护建设基金、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、公路客运附加费、水路客运附加费、各种价格调节基金、帮困资金、城市教育费附加、地方教育附加。

作者:还呗POS机办理


现在致电 4006-175-033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Go To Top 回顶部